以石头诉说光影,用镜头书写城市
2025年9月11日下午,上海和平饭店第七届文化艺术周闭幕沙龙在传奇的印度套房圆满举行。一场关于海派建筑与电影的世纪对话,为为期一周的文化盛事画下完美句号。
外滩建筑群不仅是上海的天际线,更是中国电影的“永恒片场”。从周璇在石库门里的歌声,到龙凤厅里传递的密码电波;从“孤岛时期”电影人在华懋饭店的秘密聚会,到当代导演镜头下的摩登上海——每一块石头都藏着胶片的记忆,每一扇窗都是电影的取景框。
三重视角,一座城市的影像密码
本次闭幕沙龙汇聚三位重量级嘉宾,从不同维度解读了海派建筑的银幕生命:
同济大学汤惟杰教授从电影史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外滩建筑如何从背景升华为“演员”。他特别提到1937-1941年“孤岛时期”,当租界成为中国电影的避风港,导演们巧妙利用建筑空间"借景抒情",在石头与光影间完成了对时代的记录与抗争。
青年国际电影制片人、导演Daniel Wang分享了新生代影人的创作实践。他谈到从戛纳到奥斯卡资格赛的国际征程中,如何用数字影像技术让百年建筑焕发新生,如何让一扇老虎窗的故事既保留海派韵味,又能触动纽约、东京观众的心弦。
海派文化自媒体博主张蕾@阿拉蕾在上海生动讲述了几代上海人与外滩建筑的情感连接。从外婆口中的“侬晓得伐”到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她用亲切的上海话展现了这些建筑如何成为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砖石记忆,世纪回响
上海和平饭店本身成为这场对话的最佳注脚。从1929年的华懋饭店到今天的和平饭店,它见证了上海从“冒险家的乐园”到“人民的城市”的巨变。卓别林、萧伯纳曾在此下榻,无数经典影片在此取景,老年爵士乐队的旋律至今回响——这座融合哥特式尖顶与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已成为导演们的“叙事密码”。嘉宾们深入探讨了“和平”二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情怀与文化记忆。
旧影新梦,海派电影的国际表达
在流媒体与国际合拍并行的今天,三位嘉宾就外滩建筑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承载更加多元的文化表达展开了精彩对话。从胶片到数字,从大银幕到短视频,技术革新正在为“老建筑”赋予新的影像生命力。
当越来越多国际制片人将目光投向外滩天际线,这些百年建筑正在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建筑名片”。新一代创作者站在前辈肩膀上,既传承着海派电影的美学基因,又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语言。
印度套房的下午时光,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城市与电影、历史与当下、传承与创新在此交汇,为第七届文化艺术周画下圆满句号。正如这座百年建筑依然屹立外滩,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持续生长,在光影流转间书写属于上海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