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格拉苏蒂小镇在采矿业衰落之后,开启了一段非凡传奇。1845年,德累斯顿制表大师费尔迪南·阿道夫·朗格来到此地,以卓越远见开启制表先河,将当地工人培育为制表巧匠。他的创举如破晓曙光,吸引了朱丽亚斯·阿斯曼、莫里茨·格罗斯曼、阿道夫·施耐德等制表大师纷至沓来,共同铸就了格拉苏蒂制表的辉煌篇章。
自创立伊始,制表师们便致力于追求高度精准,率先引入公制系统及专业测量工具。随着德国格拉苏蒂制表学校的创立,他们为制表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自1916年起,当地钟表制造商开始使用“Original Glashütte”品质认证标识,以此彰显其产品的独特性和纯正性,与仿制品划清界限。然而,格拉苏蒂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济危机、战争以及战后德国的分裂,给这座小镇带来了重重挑战。尽管面临诸多挫折,格拉苏蒂的精密工程师和制表师们却始终坚韧不拔,一次次在困境中重新振作,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技艺,不断书写着制表史上的新篇章。
1926年时期的制表工坊和制表师
1951年,在新的经济格局下,格拉苏蒂原本各自独立的制表厂合并成了一家国有企业——格拉苏蒂人民制表厂。德国统一后,公司完成私有化,正式更名为格拉苏蒂制表有限公司。1994年起,它将历史传承汇聚于“格拉苏蒂原创”品牌之下。2000年,公司加入斯沃琪集团,开启了格拉苏蒂制表的国际化征程。
古董珍品 卓越底蕴
格拉苏蒂原创此次特别展出的一系列来自格拉苏蒂钟表博物馆的古董珍藏时计作品,如古董怀表、搭载天文台弹簧式擒纵机构的格拉苏蒂陀飞轮模型、航海天文钟、男士和女士腕表等等,这些古董珍品承载着格拉苏蒂不同历史时期的制表技术和设计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制表潮流和德国制表的独特审美。
古董怀表:1885年, 制造商:朱丽亚斯·阿斯曼
古董怀表:1905年, 制造商:朱丽亚斯·阿斯曼
航海天文钟与航海历史紧密相连,其精确计时对于航海定位和探险至关重要。航海时,船长借助六分仪精准测定纬度,再通过天文钟测算格林尼治子午线与当地时间差,从而精准推算经度,这对于船只在茫茫大海中的定位导航意义非凡。1886 年,德国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在格拉苏蒂问世。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格拉苏蒂航海天文钟因精准可靠享誉全球,成为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工具。格拉苏蒂原创展出的这款古董航海天文钟,充分体现了德国制表师在航海计时技术方面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
格拉苏蒂航海天文钟:1978年 (弹簧式擒纵机构,搭配芝麻链)
在格拉苏蒂制表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制表大师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卓越的创造力和对制表艺术的执着追求,铸就了一段又一段令人瞩目的杰作和辉煌,为格拉苏蒂制表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格拉苏蒂制表大师阿尔弗雷德·海威格的天赋依然惊为天人,堪称机械表技术发展、手工技艺与非凡创意的集大成者。海威格终其一生专注于时计精准度——他的创意发明“飞行陀飞轮”就是这种不懈追求的有力明证。
格拉苏蒂制表大师阿尔弗雷德·海威格和他的创意发明“飞行陀飞轮”
20 世纪初,作为德国格拉苏蒂制表学校教师,阿尔弗雷德·海威格毅然接下了进一步完善高级制表领域最为复杂精妙的装置之一——陀飞轮的艰巨任务。他与学生们并肩钻研,携手共进。1920 年,他们首次成功地将这一装置单侧安装,并使其从笼架的上部结构中解脱出来,从而令陀飞轮清晰示人,看似“飞行”在半空。得益于悬臂式安装,陀飞轮的旋转笼架免遭压力,因此得以实现非常纤薄轻巧的结构。海威格的设计所用到的材料减少了,因此更轻盈,也降低了惯性:陀飞轮笼架及其黄金套筒,再加上各种宝石和螺丝,总重还不足半克;在最薄处,游丝厚度仅为0.025 毫米。在这样一个开放式设计的笼架中,摆轮和擒纵围绕各自的轴平稳转动,每分钟旋转360 度,精准无误。凭借此设计,陀飞轮能够有效对抗重力对腕表精准性的负面影响。
搭载天文台弹簧式擒纵机构的飞行陀飞轮模型
古董怀表:1905年,制造商朱丽亚斯·阿斯曼
男士腕表:1934-1945年,制造商UFAG